[关键词]
[摘要]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区,其耕地撂荒问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1992-2019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LCD)、夜间灯光数据(SVNL)、地形及气候数据,采用滑动窗口法和逐像元相关性分析,系统揭示了黄土高原撂荒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2-2019年间,黄土高原撂荒耕地总面积为107.46×10? 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阶段(2001-2006年)的平均撂荒面积最多;(2)撂荒耕地主要分布于高海拔(1500-1750米)和陡坡(70°~75°)区域,表明自然条件对耕地利用的制约作用显著;(3)耕地撂荒面积随温度和降水梯度变化,在-4~1℃低温区间和400~500 mm降水区间,撂荒比例最高;(4)夜间灯光强度与撂荒耕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60.26%)的相关系数介于-0.2000至0之间,表明夜间灯光强度与撂荒耕地的相关性较弱。但省级尺度分析表明,山西和内蒙古呈现显著负相关,而陕西和宁夏呈现显著正相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撂荒耕地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为黄土高原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Key word]
[Abstract]
[中图分类号]
F301.2
[基金项目]
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4HN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