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问题研究
    杨肃昌,马保林,梁雅洁,王英,马小涵
    2025, 4(10):883-89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1
    [摘要](7) [HTML](0) [PDF 1.59 M](4)
    摘要:
    农业产业链建设已成为提升甘肃省寒旱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的关键路径。目前,甘肃省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诸如特色农产品集群化发展格局和特色产业园区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等,但在构建完整、高效、韧性强、附加值高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过程中,仍面临着产业链前端基础不牢,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了摸清目前甘肃省全产业链建设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课题组于2025年2 — 4月深入甘肃省数十个县区,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考察和座谈交流,结合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构建未来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下一步应明确基本发展思路,采取得当措施。从强化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为打造全产业链筑牢基础;整合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链的协同效能,创新"龙头带动、分工协作"的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技术破局与业态融合以及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强化品牌营销与市场拓展,提升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强化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突破深加工技术瓶颈,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领域进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升农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梳理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具体发展举措。
    2  甘南高寒阴湿区青稞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对策研究
    何继红,张磊,刘梅金,李亚伟,刘天鹏,任瑞玉,董孔军,杨天育
    2025, 4(10):893-90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2
    [摘要](8) [HTML](0) [PDF 1.21 M](3)
    摘要:
    甘南高寒阴湿区是全国青稞重要产区之一。为了探明甘南青稞产业演变与发展驱动因素,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青稞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调查分析了甘南州青稞产业发展现状,从时空尺度上研究了甘南青稞产业发展演变及驱动机制,对青稞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价,明确了生态生产环境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品种与技术的支撑不力,“全域无化肥”带来新的挑战;产业技术体系还不完善,产业的组织程度不高等青稞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夯实青稞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培育壮大加工营销体系,研制和开发精深加工食品;健全完善青稞产业发展组织体系,促进青稞产业融合发展等甘南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3  绿色小麦原料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融合发展措施
    王慧敏,安海平,者玲,徐彧
    2025, 4(10):902-90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3
    [摘要](8) [HTML](0) [PDF 908.88 K](3)
    摘要:
    为解决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并提升其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成县创建国家级绿色小麦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系统分析了绿色小麦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重点从生产、管理和市场3个核心环节剖析了融合路径,包括土壤改良与环境质量标准、良种选育与品质标准、农业投入品管理与安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人员培训与技术推广、品牌建设与市场认证、订单种植与产销衔接、市场监管与质量保障等方面。针对绿色小麦原料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及应用不足、农作物性状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良种推广力度薄弱、耕地管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种植技术、强化质量检测与监测、加强良种推广与普及、改进农田种植措施、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发展对策,旨在为保障成县绿色小麦原料标准化及农产品安全质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绿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4  青贮玉米品种陇青3号选育报告
    周玉乾,李永生,何海军,杨彦忠,王晓娟,连晓荣,周文期,董小云,马增科
    2025, 4(10):908-91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4
    [摘要](9) [HTML](0) [PDF 719.87 K](3)
    摘要:
    青贮玉米是现代畜牧业中的主要粗饲料来源,培育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甘肃省青贮玉米品种匮乏、适应性差等问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团队以高生物产量、高品质和高抗性为目标,利用改良Reid×美杂(含热带血缘)为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成功组配出以自育自交系M30-1为母本,外引系87-1为父本的专用型青贮玉米杂交种陇青3号。2020 — 2021年参加甘肃省青贮玉米区域试验A组试验,陇青3号2 a平均折合产量32 531.1 kg/hm2,较对照品种豫玉22号增产8.6%。2021年参加甘肃省青贮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31 920.0 kg/hm2,较对照品种豫玉22号增产9.0%,表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性。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76 g/kg、粗淀粉334 g/kg、中性洗涤纤维345 g/kg、酸性洗涤纤维182 g/kg。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抗倒性好,持绿性70.2%。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及陇东地区推广种植。
    5  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陇豆7号选育报告
    张彦军,王兴荣,林汉明,李玥,杨显凤,王红梅,王福玲,苟作旺,祁旭升
    2025, 4(10):913-91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5
    [摘要](8) [HTML](0) [PDF 490.00 K](3)
    摘要:
    为振兴甘肃大豆产业,选育适合甘肃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复种大豆新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以文丰7号为母本,Union(PI548622)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早熟、宜机收大豆新品种陇豆7号。2022 — 2023年在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3 098.0 kg/hm2,较对照品种中黄30增产8.3%。2024年在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3 538.7 kg/hm2,较对照中黄30增产8.6%。陇豆7号平均生育期120 d,单株粒重23.5 g,百粒重20.5 g,籽粒粗蛋白含量为403.7 g/kg,粗脂肪含量为205.8 g/kg。2025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豆20251002)。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及晚熟品种类型区春播和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陇东、陇南地区夏播复种。
    6  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浓度5%调环酸钙对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史学芬,王占贤,杨钦忠,王树生
    2025, 4(10):917-92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6
    [摘要](8) [HTML](0) [PDF 950.40 K](3)
    摘要:
    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调环酸钙对旱作胡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旱作胡麻的调环酸钙喷施浓度,为增强胡麻抗旱能力和稳定胡麻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以清水为对照,设置5个5%调环酸钙喷施浓度(50、100、150、200、250 mg/L),研究了不同浓度调环酸钙对旱作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调环酸钙对胡麻生长和经济性状指标明显影响。在模拟自然干旱胁迫环境下,喷施浓度为150 mg/L的5%调环酸钙处理增加了胡麻的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单株有效果数及千粒重,较清水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16.03%、11.54%、471.43%、28.22%、7.93%,喷施浓度为150、250 mg/L的5%调环酸钙处理分别较清水对照显著增产7.08%、7.55%。喷施浓度为250 mg/L的5%调环酸钙处理胡麻产量略高于喷施浓度为150 mg/L的5%调环酸钙处理,综合考虑增产效果、成本投入和净收益,喷施浓度为150 mg/L 的5%调环酸钙处理在保证增产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可行性和推广价值。胡麻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呈现自上而下,由前至后的渐进式干旱,现蕾至青果期持续中、重旱,40 cm土层相对含水量从现蕾期39.2%骤降至青果期7.7%,深层水分枯竭显著。因此,大田试验中,在胡麻初花期叶面喷施5%调环酸钙溶液150 mg/L,起到缓解干旱胁迫增加产量的作用,还为旱作胡麻节水增产技术简化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科学依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陇东旱塬区庆阳红酒谷产量的影响
    谢永桢,石颜精,罗涛,肖静,缪金艳,郭家繁,何丽
    2025, 4(10):922-92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7
    [摘要](9) [HTML](0) [PDF 817.00 K](3)
    摘要:
    为筛选适配陇东旱塬区生态条件的庆阳红酒谷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设置覆土穴播、平铺穴播、双垄沟播、微垄穴播、露地穴播5种种植模式,系统评估其对庆阳红酒谷产量、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土穴播综合表现最优,庆阳红酒谷产量达3 696.0 kg/hm2,较对照露地穴播增产64.82%,净收益11 976.4元,增幅79.98%,粗蛋白(126.6 g/kg)、粗淀粉(794.4 g/kg)、直链淀粉(303.0 g/kg)、赖氨酸(1.9 g/kg)含量均最高;平铺穴播、微垄穴播次之,产量分别为3 196.5、3 184.5 kg/hm2,净收入9 528.9、9 470.1元/hm2;双垄沟播产量3 063.0 kg/hm2,净收入8 874.7元/hm2;对照露地穴播粗脂肪含量(39.2 g/kg)较高,但综合产量、经济效益最低。所有覆膜处理均具有集雨保墒增温效应,其中覆土穴播能有效协调并显著提升庆阳红酒谷的产量、营养品质与经济效益,为最优种植模式,适宜在庆城县及相似生态区扩大示范推广。
    8  水分胁迫对裸果木幼苗根系和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王永伟,史阳军
    2025, 4(10):927-93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8
    [摘要](9) [HTML](0) [PDF 771.84 K](3)
    摘要:
    通过探究水分胁迫对裸果木幼苗根系和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为提高裸果木的抗旱能力提供参考。以裸果木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制实验,设置了轻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在水分胁迫下裸果木幼苗根系和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裸果木叶片中的MDA含量在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显著增加,根系中的MDA含量在所有胁迫处理下均增加明显,根系对水分胁迫较为敏感;SOD酶活性在根系和叶片中均有明显变化,对膜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叶片中POD酶的抗氧化作用较根系明显;叶片和根系的CAT和APX酶的抗氧化作用均明显,但APX酶的作用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在水分胁迫下,叶片中能够清除活性氧效果显著的酶是CAT和POD,而根系中SOD酶的抗氧化作用较强,叶片和根系对APX酶的作用差异较小。
    9  栽培环境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高扬,逄蕾,尚旭民,杨楠,史海军,周彦莉,胡礼文,安忠平,史静,雷军龙,袁瑞军,高子斌,路建龙
    2025, 4(10):932-93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09
    [摘要](7) [HTML](0) [PDF 906.89 K](3)
    摘要:
    为研究甘肃雨养和灌溉农业区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质的影响,分别在雨养和灌溉环境下布设试验,种植栽培鄂麦580(EM580)、定丰19(DF19)和高原814(GY814)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成熟后测定小麦灰分含量、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淀粉含量、降落数值和弱化度等9个指标。结果表明,在雨养环境下,灰分含量、容重、沉降值和弱化度在EM580、GY814和DF19 3个品种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EM580的硬度较GY814、DF19分别高12.40%、5.87%;DF19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分别较EM580高14.94%、10.02%,较GY814高10.85%、7.44%,淀粉含量分别较EM580、GY814低5.36%、4.45%,降落数值较GY814高48.33%。在灌溉环境下,DF19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分别较EM580高8.49%、5.76%,较GY814高36.31%、38.72%;EM580的沉降值较DF19、GY814分别高37.96%、543.53%,降落数值分别提高17.16%、122.86%,硬度分别提高39.55%、56.67%,容重分别提高4.44%、6.75%;GY814的淀粉含量较EM580、DF19分别提高2.45%、4.68%,弱化度分别提高20.39%、8.05%,灰分含量较EM580、DF19分别降低4.08%、12.24%。同时,小麦灰分含量、容重、硬度、降落数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在灌溉环境下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雨养环境。通过品质综合评价,雨养环境下DF19综合得分第一,说明雨养环境下更能提高DF19该小麦的品质。
    10  清洗和趁鲜切制对当归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魏晓萌,李向东,曹占凤,郭增祥,甘敏,张宝云,马桃桃
    2025, 4(10):938-943.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0
    [摘要](7) [HTML](0) [PDF 828.84 K](3)
    摘要:
    通过优化当归趁鲜切制工艺,明确清洗时间对当归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产地鲜当归干燥和全归片趁鲜切制提供参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检测要求,检测不同清洗时间、不同干燥时间、不同干燥温度对鲜当归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究当归产地趁鲜切制对全归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当归清洗时间为3 min时能最大程度减少当归中有效成分流失。40 ℃热风干燥8 h后当归外观形态最好,阿魏酸、浸出物、挥发油含量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规定分别高68.00%、21.49%、40.00%;与传统熏制棚熏干处理相比,阿魏酸含量高20.00%、浸出物含量高2.76%,挥发油含量高19.15%。综上所述鲜当归最佳干燥工艺为清洗时间3 min,40 ℃热风干燥8 h;全归片趁鲜切制最适工艺为清洗时间3 min,切片厚度3~5 mm,40 ℃热风干燥6 h。
    11  库尔勒香梨3种枝型开花动态研究
    马凌,安世杰,兖攀,邓永辉,李天乐,陈奇凌
    2025, 4(10):944-94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1
    [摘要](7) [HTML](0) [PDF 1.82 M](3)
    摘要:
    库尔勒香梨作为新疆特有的梨品种,其开花动态与温、湿度变化对确保有效授粉至关重要。探究香梨梢、中、基部位开花动态变化,以及温湿度与枝条开花动态相关性,为花期香梨高效授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本研究通过调查库尔勒香梨长枝、中长枝、短枝3种枝型的开花动态,统计了花朵开放的数量,分析了花序及枝条不同部位(基部、中部、梢部)的花朵开放情况,并观测了温湿度变化与3种枝型开花动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枝的开花数量及单花序的开放数量均高于中长枝和短枝;4月6 — 12日,3种枝型的开花数量均显著增加,花朵开放程度达到95%以上,为香梨的开花高峰期,此时香梨的开花动态与温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超过0.85,与湿度相关系数约为0.50。因此,监测香梨花期这一关键时期的温度变化对提高授粉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鳞翅目昆虫多样性调查
    张童,钱逸凡,李文涛,黄治昊,崔国发
    2025, 4(10):950-95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2
    [摘要](8) [HTML](0) [PDF 924.94 K](3)
    摘要:
    探究鳞翅目昆虫在连城保护区的分布,分析其生物多样性,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景观和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7 — 8月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鳞翅目昆虫调查,采用样线-网扫法和灯诱法共捕捉昆虫2 416头,隶属17科126种。其中,蛾类2 055头,隶属于12科99种;蝶类359头,隶属于5科27种。本次鳞翅目昆虫调查与2003年第1次鳞翅目昆虫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3个科,分别是天蛾科(Sphingidae)、舟蛾科(Notodontida)和巢蛾科(Yponomeutidae)。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内蛾类优势种主要为夜蛾科(Noctuidae)、尺蛾科(Geometridae)等,蝶类优势种主要为蛱蝶科(Nymphalidae)和粉蝶科(Pieridae);采用灯诱法调查的蛾类昆虫在张家沟灯诱点昆虫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蝶类在小吐鲁沟和淌沟中的昆虫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的数据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进行了补充,也为保护区的科研工作、病虫害防治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13  不同种衣剂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文瑜,杜雪芬,李健荣,黄杰,魏玉明,杨发荣
    2025, 4(10):956-96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3
    [摘要](8) [HTML](0) [PDF 791.12 K](3)
    摘要:
    探析不同种衣剂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状态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藜麦的种衣剂。以陇藜1号和白藜为材料,选择5.0%噻虫嗪悬浮剂、8.0%克百威悬浮剂、5.0%吡虫啉悬浮剂、2.8%噻虫嗪悬浮剂等4种种衣剂对藜麦进行包衣试验,设置了5个不同浓度梯度(体积比为1 ∶ 0、1 ∶ 1、1 ∶ 2、1 ∶ 3、1 ∶ 4),研究不同浓度对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试验中,除8.0%克百威悬浮剂外,其他3种不同浓度梯度种衣剂处理下陇藜1号和白藜的发芽率、发芽势均高于对照清水浸种。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5.0%吡虫啉悬浮剂(1 ∶ 1)处理下的藜麦出苗率均为最高,其中盆栽陇藜1号和白藜的出苗率分别为73.33%、91.33%,大田分别为95.67%、97.83%;且该处理下盆栽和大田幼苗的生长状态均为最佳。综合考虑认为,种衣剂5.0%吡虫啉悬浮剂与水按体积比1 ∶ 1浓度是最适藜麦种子种衣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4  河西灌区梨火疫病菌鉴定及田间药剂筛选
    张文波,何树文,杨成德,郭致杰,郑婷燕,许永锋
    2025, 4(10):963-968.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4
    [摘要](8) [HTML](0) [PDF 1.41 M](3)
    摘要:
    利用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对梨火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筛选,以期为河西灌区早酥梨火疫病诊断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板划线法,对引起河西灌区张掖市梨火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田间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经致病性测定,分离物F2为梨火疫病病原菌。病原菌鉴定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呈半球形隆起,乳白色,粘性,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在 28 ℃培养3 d后菌落直径3~4 mm,菌体杆状,大小为(0.9~1.8)μm×(0.6~1.5)μm,以单生为主,有时成双或3~4个连成短链状。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F2鉴定为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田间农药筛选表明,喷药后15 d 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防效最高,为61.9%,喷药后30 d 4%春雷霉素水剂1 200倍液防效最高,为62.4%,其他各处理防效在50%以上;可见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和4%春雷霉素水剂1 200倍液2种药剂均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15  甘肃省河西地区洋桔梗杂交种生产技术
    潘艳花,黄蓉,汤玲,李宽莹,常强,贺欢,沈飞,王卫成
    2025, 4(10):969-97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5
    [摘要](8) [HTML](0) [PDF 614.97 K](3)
    摘要:
    洋桔梗花型丰富优美,花色艳丽,花期长,适应性强,可用于盆栽和温室种植,也是理想的切花材料。洋桔梗种子细小且价格昂贵,为改变洋桔梗杂交种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经过大量的洋桔梗杂交制种试验,从播种及育苗、定植、杂交授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甘肃省河西地区洋桔梗杂交种生产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或同类型地区洋桔梗种子生产提供参考。
    16  甘肃省桃省力化绿色栽培技术
    牛茹萱,成永娟,张译文,王卫成,王晨冰
    2025, 4(10):973-980.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10.016
    [摘要](8) [HTML](0) [PDF 1.30 M](3)
    摘要:
    推广桃园省力化桃栽培技术是降低桃生产成本、适应市场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桃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现以桃省力化栽培技术为重点,从省力化栽培技术、机械化管理、栽培品种选择及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甘肃省桃省力化绿色栽培技术,旨在为甘肃省桃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