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苹果园重茬障碍防治研究进展
    尹晓宁,刘芬,马明,王文丽,牛军强,董铁,孙文泰,杨泽华
    2025, 4(3):197-20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1
    [摘要](4) [HTML](0) [PDF 1.83 M](1)
    摘要:
    解决苹果重茬障碍成为现阶段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苹果重茬障碍理论的日臻完善,重茬障碍防治也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对国内外以农艺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减缓苹果重茬障碍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加以详细阐述,在强调综合措施防治的基础上结合苹果重茬障碍发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现阶段苹果重茬障碍防治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需深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苹果重茬障碍有效防控及老果园重建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王长魁,李志荣
    2025, 4(3):210-214.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2
    [摘要](3) [HTML](0) [PDF 711.00 K](2)
    摘要:
    单倍体育种(Double haploid breeding,DH)技术是利用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产生孤雌生殖单倍体,经过自然加倍或者人工加倍获得纯合二倍体的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只需要 2 个世代就可获得一个理论上所有性状均达到 100% 纯合的纯系。结合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中的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流程进行了综述,从基础材料的构建、诱导系筛选与改良、单倍体诱导、单倍体籽粒挑选与性状鉴别、单倍体加倍、DH系扩繁与表型鉴定评价筛选、DH系配合力测定及试配新组合以及应用单倍体育种取得的成效等方面阐述了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并对今后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3  数字农业技术在马铃薯产业中的实践探索
    陈小花,赵维涛,李继明,姚乔花,赵永萍
    2025, 4(3):215-21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3
    [摘要](4) [HTML](0) [PDF 779.42 K](2)
    摘要:
    为加快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现代化步伐,介绍了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阐述了安定区通过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将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于马铃薯产业中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分析数字农业技术在定西市安定区经济发展中的良好作用及存在问题,建议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平台数据信息、提高平台使用的覆盖面、完善平台功能、增加试点范围,为同类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4  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条件研究综述
    孙颢宸,杨宪忠,蔺毅,严宗山,王育才,栾倩倩
    2025, 4(3):220-22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4
    [摘要](3) [HTML](0) [PDF 973.13 K](2)
    摘要:
    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珍稀食用菌之一。口感细腻,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助消化、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冠心病以及缓解精神疲劳等功效。从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点、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遗传与育种及栽培条件展开论述,并对大球盖菇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大球盖菇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各地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5  11份叶用莴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王文珠,刘明霞,侯栋,李军红,罗涛
    2025, 4(3):226-23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5
    [摘要](4) [HTML](0) [PDF 753.44 K](2)
    摘要:
    通过筛选适合甘肃冷凉区种植且性状优良的叶用莴苣新优种质资源,为叶用莴苣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从收集到的种质中,选取11份叶用莴苣进行11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叶用莴苣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表型丰富,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38%;2种类型的叶用莴苣相关数量性状中,单株(球)重变异系数在25%以上。对11份叶用莴苣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散叶莴苣叶宽、叶柄宽与单株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柄宽与叶柄厚呈显著正相关;结球莴苣株高与叶长呈显著正相关,株幅与叶宽、叶球横径与单球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长和球叶数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可代表叶用莴苣85.74%的信息,通过对11份参试材料的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SC01、SC04和SC06的田间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合在甘肃省冷凉区春季露地栽培推广种植。
    6  庄浪县高标准农田冬小麦品比试验
    苏永红
    2025, 4(3):233-238.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6
    [摘要](6) [HTML](0) [PDF 667.20 K](2)
    摘要:
    研究筛选适合庄浪县高标准农田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加快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当地粮食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以陇鉴120为对照品种,对16个冬小麦品种的经济性状、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农158、12164-4-1-5、兰天58号、中梁48号、泰科麦50、烟农1212、庄浪17、12437、13288比对照品种陇鉴120分别增产27.84%、15.78%、14.85%、8.53%、5.10%、4.64%、4.18%、1.39%、1.16%,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品种减产。其中12164-4-1-5、兰天58号、中梁48号、庄浪17、12437分蘖力强,穗粒数、千粒重较高,株高适中,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并表现抗倒伏、耐旱、耐寒的特性,可在庄浪县高标准农田大面积推广种植。西农158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倒且抗寒,高抗白粉病,但较感条锈病,宜小面积搭配种植。
    7  靖远县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研究
    李秀芬,张建金,侯栋,张东琴,李亚莉,岳宏忠,陈玉强
    2025, 4(3):239-243.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7
    [摘要](2) [HTML](0) [PDF 624.57 K](2)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靖远县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对引进的26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陇椒10号、陇椒13号、旺陇6号的干物质、Vc、可溶性固形物和总辣椒素等品质指标较高,但产量中等;品种丰姿102、祥陇124和9638对疫病、病毒病的抗病性相对较强,且丰姿102折合产量最高(33 327 kg/hm2),果形最优,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最低,影响辣椒品质。因此,从产量和效益的角度考虑,推荐种植丰姿102;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因素,陇椒10号、陇椒13号、旺陇6号等品种可以在进一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
    8  旱作区立式深旋耕作下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垄沟比变化的响应
    尹嘉德,侯慧芝,方彦杰,马明生,柳燕兰,雷康宁
    2025, 4(3):244-24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8
    [摘要](3) [HTML](0) [PDF 821.21 K](2)
    摘要: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空间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于2021 — 2023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垄沟比处理(50 cm ∶ 50 cm、60 cm ∶ 40 cm、70 cm ∶ 30 cm)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垄沟比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与降水年份相关,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增加垄沟比有利于增加马铃薯产量,而降水较少的干旱年份增加垄沟比则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从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商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稳定性方面综合来看,垄沟比为60 cm ∶ 40 cm的种植模式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的最适规格。但单一从商品率和商品产量来看,垄沟比为70 cm ∶ 30 cm的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和商品产量,建议在未来降水多的年份适当提高垄沟比,可兼顾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率。
    9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豌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白琳,肖贵,曹宁,墨金萍,连荣芳
    2025, 4(3):250-258.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9
    [摘要](6) [HTML](0) [PDF 1.07 M](2)
    摘要:
    通过试验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豌豆新品种选育引入不同遗传背景的优异基因,进一步提升豌豆育种水平,从而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豌豆生产提供品种支撑。为了解50份来自不同地区的豌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和SPSS 21.0软件等,对50份供试豌豆种质资源的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粒重和百粒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912;粒色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6.70%。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农艺数量性状之间有相关性,且部分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50份供试豌豆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数量性状降维为累计贡献率达77.873% 的4个主成分;在欧式距离4处将参试豌豆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每个类群具有一定的性状优势。
    10  47个梨树品种生长特性及圆柱形树形培养分析与评价
    王鑫,赵连鑫,郭艳兰,张勤德,李栋,杨作奎,牟德生
    2025, 4(3):259-26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0
    [摘要](6) [HTML](0) [PDF 992.83 K](2)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梨品种幼树的生长特性,综合评价生长性状,为不同梨品种圆柱形树形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以杜梨为砧木的47个梨品种为试材,树形采用圆柱形,调查嫁接当年株高、茎粗、分枝数、分枝角度,第2年调查中心干萌芽发枝、刻芽反应及枝条长度等13个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13个数量性状指标平均变异系数达38.747%,变异系数为6.25%~110.74%。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指标中,除分枝基角与其他性状指标均无相关性外,其余指标均相互影响;主成分分析将13个数量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77.547%;聚类分析将47个梨品种划分为5类;嫁接第2年结果的品种有29个,单株结果数为0.7~62.7个;未结果品种有18个。综上所述,不同梨品种圆柱形树形培养应考虑品种间的生长特性,主要根据不同品种嫁接当年的株高、分枝数量、分枝角度以及嫁接第2年中心干的萌芽、抽枝特性、刻芽反应等采取相应的整形修剪措施。
    11  不同处理下元帅系苹果果实香气差异分析
    李帼英,王花,赵新红,赵娜
    2025, 4(3):266-27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1
    [摘要](4) [HTML](0) [PDF 616.21 K](2)
    摘要:
    通过对元帅系苹果生产中采用果形剂提高果实外观和收获后进行保鲜贮藏后苹果果实香气的分析,以提高果实加工产品原有果香风味和品质,为加工用元帅系苹果生产提供指导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未施用果形剂、常温贮藏的普通发绵果,未施用果形剂、低温冷藏的普通果,施用果形剂、低温冷藏的高桩果3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果实中共检出香气99种,其中酯类62种、醇类12种、醛类7种、酸类7种、烯类3种、烷类3种、酮类1种及其他类4种。普通发绵果、普通果、高桩果的香气相对含量分别为84.95%、82.60%、70.71%。检出香气物质中,相对含量大于1.00%的香气物质为22种,其中酯类18种、醛类2种、烯类1种、烷类1种,普通发绵果、普通果、高桩果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5.97%、75.31%、62.10%。综合考虑认为,天水元帅系苹果的香气种类丰富,在对用香气要求较高的加工元帅系苹果生产栽培中不推荐施用果形剂,果实采收后在加工前应进行常温贮藏以增加果实香气浓度,进而达到提高加工产品果实天然风味。
    12  生物炭基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欣楠,杨君林,谢丽华,张旭临,冯守疆
    2025, 4(3):272-27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2
    [摘要](3) [HTML](0) [PDF 788.40 K](2)
    摘要:
    探明马铃薯专用生物炭基肥在临洮县、甘州区、肃州区最佳施用量,为当地马铃薯合理施肥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5号为材料,设置300、600、900、1 200 kg/hm2不同梯度马铃薯专用生物炭基肥、与其等养分量的N、P、K传统化肥及对照不施肥等9个处理,研究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植株性状、产量、养分吸收率的变化,并在试验区进行连续 2 a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为900 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较等养分量传统施肥(尿素289.8 kg/hm2、普通过磷酸钙450.0 kg/hm2、氯化钾138.6 kg/hm2)提高12.0%;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数、大中薯重、大中薯率较等养分传统施肥分别增加43.14%、8.27%、13.04%、9.34%、18.40%,养分吸收效率增加6.8个百分点。连续 2 a田间试验验证表明,马铃薯专用生物炭基肥900 kg/hm2处理的产量较等养分量传统全化肥施肥在临洮县、甘州区、肃州区分别显著提高20.6%、16.4%、12.9%;显著提高马铃薯的干物质、蛋白质、粗淀粉、还原糖含量。综上所述,马铃薯专用生物炭基肥适宜施用量为900 kg/hm2,可提产增效,是临洮县、甘州区、肃州区马铃薯种植推荐施肥量。
    13  宁夏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镁锌锰肥料应用效果分析
    朱勇臣,慕瑞瑞,翟雪宁
    2025, 4(3):278-28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3
    [摘要](3) [HTML](0) [PDF 809.65 K](2)
    摘要:
    为探究镁、锌、锰3种中微量元素基施及基施+喷施的施肥方式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开展旱区马铃薯镁、锌、锰肥料应用效果试验,将镁、锌、锰分别以基施和基施+喷施的方法进行施用。结果表明,基施锌肥37.5 kg/hm2+喷施锌肥2.5 kg/hm2比基施锌肥37.5 kg/hm2增产11.26%,增收7 059元/hm2;基施锰肥45.0 kg/hm2+喷施锰肥2.5 kg/hm2比基施锰肥45.0 kg/hm2增产13.40%,增收8 552元/hm2;基施镁肥75.0 kg/hm2+喷施镁肥2.5 kg/hm2比基施镁肥75.0 kg/hm2增产1.78%,增收1 050元/hm2。由此可见,基施+喷施微肥的增产、增收效果优于基施,建议马铃薯生产中镁、锌、锰3种微肥的补充以基施+喷施为主。
    14  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
    方彦杰,罗峰,刘培旺,董博,朱永永,韩儆仁,谭伟军
    2025, 4(3):283-28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4
    [摘要](3) [HTML](0) [PDF 557.88 K](2)
    摘要:
    为提高甘肃省旱作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多年试验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地、整地施肥、机具要求、机械作业要求、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清除废膜等方面总结制定了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为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15  兰州新区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薛莲,谢成俊,张芮,薛亮,张鹏,闫宗芳,陈延明
    2025, 4(3):287-290.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5
    [摘要](5) [HTML](0) [PDF 611.27 K](2)
    摘要:
    为加快兰州新区粮改饲项目实施进度,推动寒旱区灌区农业“以养带种、种养结合、农牧互促”的循环发展,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经多年试验示范,从播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兰州新区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以期为提升当地粮饲兼用玉米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指导。
    16  黄河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
    陈文庆,魏莉霞,张东佳,李玉萍
    2025, 4(3):291-294.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16
    [摘要](7) [HTML](0) [PDF 2.95 M](2)
    摘要:
    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增长,人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针对老产区半夏连作障碍严重、倒茬周期长、可种植半夏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通过种植措施的优化、人工种植技术的改良,开展半夏异地种植(扩繁),为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促进玉米种植地经济效益的增加。按照灌区半夏间作技术要求及种植目标,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环境及土壤要求、大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挖收获、初加工及保存等方面总结提出了灌区半夏玉米间作生产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半夏生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甘肃农业科技》更名暨《寒旱农业科学》首刊号征稿启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