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百合加工技术与产品研究进展
    吴国锋,刘佳明,贠建民,赵元寿,秦怀孝
    2025, 4(9):785-790.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1
    [摘要](0) [HTML](0) [PDF 901.65 K](0)
    摘要:
    百合及其加工产品由于富含多样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在食品和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探索百合的高效加工方法、开发高附加值的百合新产品,进而为百合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及市场应用提供参考。阐述了百合加工技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综述了百合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的进展,并对未来随着百合加工技术的创新,市场将迎来更多高品质的健康食品选项进行了展望,以推动百合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百合加工产品不仅增强了百合的市场价值,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如何进一步保持活性成分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依然是研究的核心问题。
    2  寒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高扬,逄蕾,杨楠
    2025, 4(9):791-79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2
    [摘要](0) [HTML](0) [PDF 910.00 K](0)
    摘要:
    本文聚焦于寒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普遍存在不足与问题,深入探讨其具体表现和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成因涉及制度逻辑失衡、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异化、技术约束与支撑体系薄弱以及社会参与缺位等多方面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并对典型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破解政绩考核扭曲与财政投入失衡、强化科学适配与数字化监管、激活多元共治网络、构建闭环约束体系等对策,以期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3  甘谷县蔬菜产业品牌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王卫东,颉博杰
    2025, 4(9):796-804.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3
    [摘要](0) [HTML](0) [PDF 1.49 M](0)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当前甘谷县蔬菜产业品牌化的现状及蔬菜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蔬菜产业品牌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甘谷县蔬菜产业的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现以甘谷县蔬菜产业品牌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甘谷县蔬菜产业品牌化现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剖析,并以安远镇“陇上椒”品牌和磐安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甘谷县蔬菜产业虽已取得一定品牌化成果,但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且产业发展面临规划、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瓶颈,认为蔬菜产业品牌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策略,有望实现二者深度协同发展,推动甘谷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就推动蔬菜产业品牌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提出以下策略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与补贴力度,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定向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创新特色品牌营销策略,精准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加强品牌保护与质量监管。
    4  金昌市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及对策研究
    曾琳,高旭昊,甘润,王蔚杰
    2025, 4(9):805-81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4
    [摘要](0) [HTML](0) [PDF 1.29 M](0)
    摘要:
    基于金昌市1981年建市以来农民人均收入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农民收入增长脉络,分阶段对比金昌市与全国、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系统梳理出金昌市农民收入增长的5个阶段性特征,揭示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规律、优势短板,探索农民收入增长的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金昌市农民收入绝对额后期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且长期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受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不同阶段增速与全国、甘肃省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收入结构也随经济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经营净收入仍为增收的源动力,财产净收入发挥稳定支撑作用,转移净收入则为农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产品价格矛盾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等制约因素,提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缓解成本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增收策略,为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5  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5号选育报告
    袁俊秀,刘效华,王世红,杨文雄,柳娜,张雪婷,杨长刚,姬祥卓
    2025, 4(9):812-81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5
    [摘要](0) [HTML](0) [PDF 583.23 K](0)
    摘要:
    抗旱、抗病、丰产品种是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及类似生态区春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陇春 45 号是以甘春20号为母本、陇春 27 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 — 2021 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 3 220.28 kg/hm2, 较对照品种西旱 2 号增产5.41%;在2022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 2 634.60 kg/hm2 ,较对照品种西旱 2 号增产11.50%。生育期 101 d,株高 91.1 cm,穗粒数 35.6 粒,千粒重 43.3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60.4 g/kg、湿面筋385.0 g/kg,容重802 g/L,面团吸水量623 mL/kg,形成时间3.3 min,稳定时间2.1 min。田间表现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旱、抗倒伏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旱地春麦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6  功能性紫粒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6号选育报告
    张雪婷,柳娜,杨长刚,王世红,杨文雄,袁俊秀,刘效华
    2025, 4(9):816-82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6
    [摘要](0) [HTML](0) [PDF 1.02 M](0)
    摘要:
    功能性小麦品种可调节人体有益代谢或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弥补河西灌区营养性、功能性等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的空缺,以自育品系4E-ms核不育浅蓝粒保持系3046B-1为母本、自育品系陇春432为父本,通过南繁北育,采用系谱法选育出功能性紫粒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6号。2022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西片水地组区域试验,陇春46号平均折合产量为7 424.1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4.17%;2023年参加甘肃省春小麦西片水地组生产试验,陇春46号平均折合产量7 660.96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1.97%。其株型紧凑、株高适中、长芒、白壳、籽粒角质。穗粒数42粒,千粒重43.9 g,中感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品质中筋。籽粒含粗蛋白146.7 g/kg、湿面筋325.0 g/kg,容重810 g/L,面团吸水量615 mL/kg,稳定时间1.0 min,弱化度209 F.U,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适宜在河西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7  2024年陇南徽成盆地玉米新品种评价结果初报
    张琼,杜桂霞,张文智,丁钰,高瑜,郭心仪,潘倩
    2025, 4(9):822-82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7
    [摘要](0) [HTML](0) [PDF 752.09 K](0)
    摘要:
    为进一步丰富陇南市玉米品种种类,助推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对国家审定的19个玉米品种在位于陇南徽成盆地的成县开展了相关农艺性状、果穗性状、抗逆性、丰产性、品质性状的田间测定,旨在筛选出适宜于陇南市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寸粒88、中夏玉6号表现增产,分别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12.2%、2.2%;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品种减产2.5%~38.4%。供试品种中夏玉6号丰产性和抗逆性俱佳,适宜在陇南市徽成盆地及相似气候类型地区推广种植;寸粒88尽管丰产性较好,但抗病性差、倒伏率相对较高,在甘肃陇南大面积推广具有较大风险。其余品种的推广应用尚需进行进一步评价筛选。
    8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滴灌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陈玉平,陈建平,蔡晓琴,王发伟,张国平
    2025, 4(9):828-834.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8
    [摘要](0) [HTML](0) [PDF 852.08 K](0)
    摘要:
    探究不同颜色和厚度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永昌县滴灌马铃薯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不覆膜为对照,设置了厚0.010、0.012、0.015、0.018、0.020 mm黑色和白色聚乙烯(PE)地膜覆盖处理,通过研究马铃薯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以确定最佳地膜颜色和厚度。结果表明,覆膜均能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提前马铃薯块茎形成期以延长块茎生长时间。黑色地膜覆盖中,单株结薯数、大中薯数、大中薯重和马铃薯商品率均以厚0.010、0.012 mm地膜覆盖处理较高。白色地膜覆盖中,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大中薯数、大中薯重和马铃薯商品率均以厚0.012、0.015 mm覆膜处理较高,其中0.012 mm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6.9%、115.0%、84.6%、24.9%、76.0%,0.015 mm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51.0%、112.2%、100.0%、36.1%、79.7%。白色地膜覆盖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整体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其中,0.015 mm白色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最佳,2 a马铃薯平均产量达37 390.6 kg/hm2,较不覆膜提高59.3%;净收益达到49 043.4元/hm2,较不覆膜增收31 792.2元/hm2,增幅达184.3%。综上所述,0.015 mm白色地膜覆盖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可作为永昌县覆膜滴灌马铃薯主要种植模式推广应用。
    9  适期揭膜对黑河灌区制种玉米生长、土壤水热状况及效益的影响
    秦国伟,曹捷,代立兰,孙志,周涛,何伟,曹靖
    2025, 4(9):835-841.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09
    [摘要](0) [HTML](0) [PDF 907.64 K](0)
    摘要:
    通过探索适期揭膜技术对制种玉米生长及地膜残留的影响,为黑河灌区制种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降低制种玉米生产中地膜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开展提前揭膜大田试验,依据玉米生育期设置了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乳熟期及成熟期5个揭膜处理,研究了适期揭膜技术对制种玉米生长、土壤水热状况、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等的影响,2023年通过示范进一步验证适期揭膜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对照成熟期揭膜相比,2022年提前揭膜处理生育期延长2~5 d,制种玉米籽粒产量增产2.27%~6.60%,玉米秸秆产量增产2.24%~8.68%,利润提高了6.78%~12.16%,地膜捡拾率提高了5.5~23.7个百分点;2023年拔节期揭膜处理制种玉米籽粒产量增产3.27%,玉米秸秆产量增产3.17%,利润提高了7.67%,地膜捡拾率增加23.7个百分点,地膜残留量在连续揭膜3 a后下降39.2%。拔节期揭膜处理6 — 9月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下降了0.55%~2.38%;4 — 9月0~15 cm土层土壤地温平均增加了-1.15~0.31 ℃。综合各项指标得出,黑河灌区制种玉米最佳揭膜时期为拔节期(7~9片展开叶),此时揭膜不会造成玉米减产,同时实现地膜降残留、减污染,是适宜黑河灌区减轻制种田地膜污染的新型技术,有利于玉米制种产业的绿色发展。
    10  陇东旱塬区白黄瓜设施栽培适宜嫁接砧木品种筛选研究
    张晓霞,李耀霞,秦一统,张彦山,李欣,浩立军
    2025, 4(9):842-846.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0
    [摘要](0) [HTML](0) [PDF 580.89 K](0)
    摘要:
    为了筛选出陇东旱塬区白黄瓜设施栽培的适宜嫁接砧木,以当地主栽白黄瓜品种甘丰袖玉自根苗为对照,选用引进的嫁接砧木品种日本P1XP2南瓜F1、博强205B、黑强进行了早春茬嫁接砧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砧木博强205B的嫁接亲和性和果实营养品质整体表现均最好,砧木黑强的嫁接亲和性和果实营养品质综合表现较好。3种砧木嫁接后的白黄瓜较未嫁接的白黄瓜自根苗品质优、产量高。其中博强205B为砧木嫁接的白黄瓜折合产量最高,为71 268.52 kg/hm2,较对照甘丰袖玉自根苗增产26.05%;日本P1XP2南瓜F1、黑强为砧木嫁接的白黄瓜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甘丰袖玉自根苗增产14.57%、7.73%。综合考虑认为,博强205B砧木嫁接亲和力强,嫁接的白黄瓜营养品质优、产量高,且博强205B为黄瓜专用砧木。建议在陇东旱塬区白黄瓜设施栽培生产中宜用以博强205B砧木为主的嫁接苗进行栽培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11  甘肃中部寒旱区胡麻旧膜免耕穴播技术
    孙夏玲,叶春雷,王炜,陈军,柴宗文,蔡芊依,薛文芳
    2025, 4(9):847-850.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1
    [摘要](0) [HTML](0) [PDF 630.90 K](0)
    摘要:
    胡麻作为甘肃中部地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显著的经济价值。旧膜免耕穴播技术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土壤墒情,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发挥保水抗旱功能。通过开展胡麻新品种陇亚31号配套旧膜免耕穴播技术示范,从品种选择、栽培与播种、播种后的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胡麻旧膜免耕穴播技术,以期为甘肃中部寒旱区胡麻的提质增产提供技术指导。
    12  不同催熟剂对胡麻成熟一致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进京,陈军,叶春雷,孙夏玲
    2025, 4(9):851-85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2
    [摘要](0) [HTML](0) [PDF 672.76 K](0)
    摘要:
    针对武威地区胡麻生产过程中胡麻成熟不一致,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较高的问题,解决胡麻机械化收获难题。以胡麻品种陇亚13号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20%敌草快水剂、68%草甘膦胺盐可溶粒剂和40%乙烯利水剂3种催熟剂对胡麻成熟度、籽粒性状、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催熟技术可显著提升胡麻机械化收获适配性;敌草快、草甘膦胺盐处理分别使植株含水量较对照喷施清水降低41.15%、37.36%,蒴果含水量降低55.75%、42.18%,同时产量较喷施清水提高3.20%、5.60%。两处理在保证种子活力(发芽率>99%)前提下,使机收适宜窗口期延长。因此,敌草快和草甘膦胺盐可作为胡麻机械化收获的适宜催熟剂。本研究为胡麻机械化收获的催熟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油料作物收获技术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13  不同维生素浸种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李丹,金姣姣,杨芳
    2025, 4(9):856-859.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3
    [摘要](0) [HTML](0) [PDF 557.45 K](0)
    摘要:
    优化紫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条件,为紫苏种植过程中的种子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贵苏4号紫苏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以蒸馏水浸种为对照,研究不同质量浓度(50、100、200 mg/L)的水溶性维生素(Vc、VB6、VB12、VPP)浸种处理24 h后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00 mg/L浓度下,4种维生素对紫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鲜重和胚根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浓度升高到200 mg/L时,除VPP在胚根鲜重和胚根长上仍有促进作用外,其他维生素对紫苏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减弱甚至抑制。
    14  黄土高原旱区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李茜,曹宏,王卓,刘小瑄,任艺彬
    2025, 4(9):860-865.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4
    [摘要](0) [HTML](0) [PDF 1.07 M](0)
    摘要:
    通过探究果园生草对土壤肥力和固碳潜力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旱区果园的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清耕为对照,研究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2种栽培方式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均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尤其在增加表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还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并缓解了植物生长的氮限制,其中,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而种植鼠茅草则显著提高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和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
    15  麦草畏和2,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王玉灵,牛树君,赵峰,余海涛,张新瑞,胡冠芳
    2025, 4(9):866-87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5
    [摘要](0) [HTML](0) [PDF 944.03 K](0)
    摘要:
    除草剂混用组合麦草畏+2,4-滴二甲胺盐能有效防除天然草原优势毒草黄帚橐吾等,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对确保家畜安全至关重要。为确定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和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对甘肃碌曲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480 g/L麦草畏水剂和55% 2,4-滴二甲胺盐水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80 g/L麦草畏水剂和55% 2,4-滴二甲胺盐水剂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7 d,在牧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5、13.6 d。且480 g/L麦草畏水剂较55% 2,4-滴二甲胺盐水剂更易在土壤和牧草中快速消解,但二者均属于易降解除草剂。依据这2种除草剂在牧草中的残留量和国内外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在天然草原喷施除草剂组合480 g/L麦草畏水剂+55% 2,4-滴二甲胺盐水剂防除草原优势毒草黄帚橐吾等时,在施药后30~45 d放牧,对牛、羊等家畜安全。
    16  不同生物菌肥对温室辣椒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红玉,陈修斌,李佳豫,鄂利锋
    2025, 4(9):873-877.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6
    [摘要](0) [HTML](0) [PDF 683.42 K](0)
    摘要:
    通过试验探明不同生物菌肥在温室辣椒生产中的适宜种类与用量,为辣椒的高产优质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辣椒品种陇椒6号为试材,设置了施用赛施乐、微生物菌剂、菌护盾、甲壳素、线控1等5个生物菌肥处理,研究了不同生物菌肥对辣椒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菌肥菌护盾30.0 kg/hm2处理辣椒的光合代谢能力最强,植株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分别为18.32、232.00 μmol/(m2·s),分别较对照不施生物菌肥增加4.81、48.00 μmol/(m2·s);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6.57、315.00 mmol/(m2·s),分别较对照不施生物菌肥增加3.04、48.00 mmol/(m2·s)。与对照不施生物菌肥相比,辣椒的株高、茎粗、开展度分别增加21.99、0.53、14.61 cm;单株产量增加0.23 kg,折合产量增加8.92 t/hm2;辣椒果实的品质也最优,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在温室辣椒生产中采用生物菌肥菌护盾30.0 kg/hm2,可有效提高辣椒的产量与品质。
    17  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翟亚娇,毛森煜,丁明元
    2025, 4(9):878-882.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9.017
    [摘要](0) [HTML](0) [PDF 750.20 K](0)
    摘要:
    为探索凹凸棒石壤改良剂对盐碱化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于2022 — 2024年连续3 a分析了混施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40 kg/hm2+农家肥50 t/hm2、单施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40 kg/hm2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施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农家肥处理在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方面表现最优,3 a平均株高、茎粗较对照常规施肥分别增加8.57%、56.59%,显著降低了玉米秃顶长,并增加了穗粒数;增产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3 a平均产量较对照常规施肥增产18.45%。从土壤改良效果来看,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含水量、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以混施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农家肥处理最高,3 a平均较对照常规施肥分别增加4.90%、12.59%、25.00%、46.88%、25.43%、35.78%,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最为显著;同时可有效降低土壤pH 8.70%~14.67%。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土壤质量的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综上所述,土壤改良剂的施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还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凹凸棒石土壤改良剂40 kg/hm2与农家肥50 t/hm2混施的效果尤为显著,可为盐碱化土地的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