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8年,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部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占地396.00亩;兰外张掖、榆中、黄羊3个试验场共有土地9252.30亩,秦王川试验基地占地459亩,全院总占地10107.3亩。现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共25.83万㎡,其中科研、办公设施建筑面积4.32万㎡,试验设施建筑面积1.95万㎡,职工住宅建筑面积18.22万㎡,公用辅助设施建筑面积0.72万㎡,仓储用房建筑面积0.62万㎡。全院固定资产原值共计2.3亿元(不含土地价值)。 内设机构有: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人事处、科研管理处、财务资产管理处、科技成果转化处、科技合作交流处、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 下属单位有: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小麦研究所、旱地农业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林果花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加挂中药材研究所牌子)、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在张掖、武威黄羊镇、兰州市榆中县设有3个试验场。 全院有职工1669人,在职职工867人,其中有硕、博士29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88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级优秀专家3人、省优秀专家12人、省领军人才39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7人、省科技功臣2人、陇人骄子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1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3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4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5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人。核定院领导职数7人,实有7人。 主要职能:发挥省级公益性农业科研中心作用,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承担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服务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撑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撑。开展农村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信息和现代农业经济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库服务;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引进、培养农业科技高精尖人才,为我省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主要研究领域: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保存利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区域农业(旱作、节水、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土壤培肥及科学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控制技术、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种苗生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草品种改良、农业质量标准及无公害农产品检验监测、绿色农业研究和农业工程咨询设计等。编辑出版科技刊物《甘肃农业科技》。 创新平台有:农业农村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8个、创新基地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9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1个、 工程(技术)中心13个、科研基础平台5个、创新基地3个,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有22个综合试验站,400多个农村基点,科研基地试验用地面积达到8491亩。 改革开放40年来,农科院人秉承服务三农、吃苦耐劳、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农科精神”,致力于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承担完成各类科研及成果转化项目300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1236项,获地(厅)级及以上奖励542项;通过国家及省级审(认)定农作物品种326个;获授权发明专利94项、实用新型专利9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项、植物新品种保护11项;制定行业、地方标准100余项。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开放办院”,以给甘肃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己任,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创新能力建设,翻开了事业发展新篇章。牵头成立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凝练提出并组织实施以协同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甘肃省名特优农畜产品品质标识工程,编研出版2部省级农业科技绿皮书,与省广电总台合作开发制作IPTV-甘肃农业科教频道“话农点经”栏目。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自觉担负助推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主动参与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对口精准科技帮扶行动。“事事有声音、处处留脚印、年年有进步、人人能出彩”的价值追求得到了生动体现。 http://www.gsagr.ac.cn/
年第卷第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