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寒旱农业科学》肇始于1963年创刊的《农业科学简报》,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其间,于1970年更名为《甘肃农业科技简讯》,1973年更名为《甘肃农业科技》,2014年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更多+
    显示方式:
    2025,4(8):687-692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1
    摘要:
    蕨麻猪作为迭部县的特色经济畜牧产业,其绿色天然的生长环境与独特的种源特性使得迭部县蕨麻猪肉品质远胜于普通猪肉。本文在阐述迭部县蕨麻猪养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提升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疫病防控、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把控品质与拓宽市场等策略,以期为迭部县蕨麻猪养殖增效、农民增收,打造特色蕨麻猪肉品牌,保障蕨麻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2025,4(8):693-699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2
    摘要:
    豆科和禾本科饲草是反刍动物重要的粗饲料来源之一,其品质优劣直接影响日粮配制。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其快速、绿色和便捷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饲草营养价值评定。本文基于反刍动物常用饲草营养价值评定指标,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饲草营养成分预测模型,综述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评定饲草营养价值、快速预测饲草可消化养分的研究进展和饲草营养成分近红外光谱技术模型优化与转移,旨在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饲草营养成分含量和可消化养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2025,4(8):700-706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3
    摘要:
    张掖市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冷链物流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张掖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尽管在“十三五”期间有所发展,但仍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张掖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总结了张掖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着力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旨在为张掖市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以及冷链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4(8):707-712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4
    摘要: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立式深旋耕的降低效果更显著。与普通旋耕相比,挖方部位0~20、20~40 cm土层立式深旋耕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26%~6.72%、6.52%~7.25%;填方部位的分别显著降低了5.38%~6.11%、6.72%~7.46%。立式深旋耕较深松耕不同程度增加了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尤其对10~20、20~40 cm土层的效果更显著。挖方部位立式深旋耕的马铃薯产量较普通旋耕显著增加了22.17%~24.28%,填方部位显著增加了20.49%~31.10%。因此,立式深旋耕作是适合旱作区新修梯田前期快速熟化培肥的高效耕作方式。
    2025,4(8):713-718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5
    摘要:
    为明确甘州区蔬菜生产中应用较广的不同生物菌剂对娃娃菜产量的影响,在河西走廊甘州区布设大田试验,以单施化肥(尿素375 kg/hm2、重过磷酸钙241.5 kg/hm2和硫酸钾300 kg/hm2)为对照,设置了化肥增施碳酶硅钙生物菌肥、活菌重茬克、懒到底、土康源微生物菌剂等4个不同生物菌肥处理,生物菌肥用量均为30 kg/hm2,测定了不同生物菌肥对娃娃菜光合特性、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不同生物菌肥较单施化肥显著增产5.10%~30.61%,其中增施土康源微生物菌剂3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28.06 t/hm2。光合特性以增施土康源微生物菌剂30 kg/hm2处理最好,其中叶片净光合速率为15.64 μmol/m2·s,蒸腾速率为7.89 mmol/(m2·s),气孔导度为348 mmol/(m2·s),胞间CO2浓度为366 μmol/(m2·s),较单施化肥分别增加155.56%、113.82%、190.00%、65.61%。同时,该处理的娃娃菜叶片数(39.65片)、横径(28.74 cm)、纵径(36.54 cm )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也高于其他处理,且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因此,在甘州区娃娃菜生产中,增施土康源生物菌肥30 kg/hm2可提高娃娃菜光合效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助力娃娃菜产量提升。
    2025,4(8):719-722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6
    摘要:
    为选育适宜河南旱作区及同类型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旱、广适冬小麦品种,河南农业大学以洛旱2号作母本、豫农416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水旱协调选择系谱法选育而成高产抗旱冬小麦新品种豫农523。2019 — 2021年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5 760.1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8%。2021 — 2022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6 586.5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 6.2%。该品种株高73.3 cm,有效穗数5.14×106穗/hm2,穗粒数 34.0粒,千粒重 47.0 g。平均籽粒容重808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8 g/kg,湿面筋含量324 g/kg,面团稳定时间3.4 min,吸水量585 mL/kg。具有高产、抗旱、抗倒伏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肥地麦区种植。
    2025,4(8):723-727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7
    摘要:
    为选育适宜于机械化采收的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解决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棉花生产中早熟、优质、高产难以兼容的问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FU(代号)为母本、陇棉3号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出棉花新品种陇棉16号。在2021 — 2022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陇棉16号2 a 籽棉平均折合产量5 647.2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3.5%;皮棉平均折合产量达2 274.0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6.8%。2023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中,陇棉16号籽棉平均折合产量5 180.1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4.4%;皮棉平均折合产量2 121.9 kg/hm2,较对照品种酒棉10号增产7.8%。该品种为早熟类型,生育期不足120 d(≥10 ℃活动积温3 600 ℃左右)。植株呈筒形,株高72.8 cm,株型紧凑。结铃性能良好,单株结铃7.8个,单铃重5.7 g,衣分达40.1%。纤维品质指标突出,纤维长度31.3 mm,比强度32.9 cN/tex,马克隆值4.4,纤维整齐度86.6%,达到优质棉标准。抗病性强,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适宜在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敦煌、瓜州等地及生态条件相似区域推广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4(8):728-733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8
    摘要:
    揭示青稞品质的内在影响因子,为青稞产业多元化、绿色、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近年来选育的12个优异青稞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4个性状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Promax斜旋转。结果表明,在2次综合评价中,202004的综合评分均居第1位,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后续品种区域试验。202055、202035和对照品种陇稞1号的综合评分居前4位,可作为青稞育种过程中的改良亲本。另外,202122、202029、202036品种(系)的排序靠后,但部分主因子得分较高,可作为性状改良的资源加以利用。
    2025,4(8):734-740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09
    摘要:
    基于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土壤退化治理需求,研究黄土高原典型草本植物对纳米二氧化硅的响应机制,为纳米二氧化硅应用于黄土高原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典型草本植物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梯度浓度纳米二氧化硅添加试验[0(CK)、0.2%、0.8%、2.0%],系统揭示纳米材料对植物根系形态发育及生物量的调控作用,采用根系形态解析与熵权综合评价方法,量化不同处理下根系参数的响应。结果显示,0.8%纳米二氧化硅浓度处理对两物种均产生显著促生效应,苜蓿总根长和根体积较不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处理提升61.5%、26.7%,高羊茅根系数量、根系体积增幅达113.9%、86.6%;而2.0%浓度处理引发显著抑制作用,两物种根系形态指标及生物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高羊茅表现出更强的浓度敏感性,0.8%处理下其根体积增益较紫花苜蓿高60个百分点,但在2.0%处理时鲜重降幅(27.3%)为紫花苜蓿(13.6%)的2倍,且根系直径下降28.2%,而紫花苜蓿仅下降15.9%。机制解析表明苜蓿通过侧根系统冗余化增强抗逆性,而高羊茅主根延伸易受纳米颗粒物理堵塞影响。熵权模型综合评价显示0.8%浓度处理下两物种综合得分均达理论最大值(1.00),证实该浓度具有最优根系改良效益。
    2025,4(8):741-747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0
    摘要:
    通过探究干旱条件下透明质酸(HA)对苹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干旱条件下提高苹果品质及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18年生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5个不同浓度(0、10.0、12.5、20.0、30.0 μmol/L)HA处理,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在根部追施,通过测定品质指标来综合分析透明质酸在提高苹果品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HA施用浓度的增加,单果重、果实硬度、果实有机酸含量、单株产量、折合产量和产值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差异较大。30.0 μmol/L HA处理苹果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含糖量、维生素C含量及果实有机酸含量呈负相关,与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果实硬度、产值、折合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2个主成分,第1、2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253、2.077,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9.474%、23.073%,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69.474%、92.547%,符合分析要求。综合排名得出,不同浓度的HA对苹果品质及产量的提高能力依次为HA浓度30.0、20.0、12.5、10.0、0 μmol/L。因此,30.0 μmol/L透明质酸对提高干旱条件下苹果的品质与产量的效果最佳。
    2025,4(8):748-755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1
    摘要:
    针对赤峰市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的现状,建立全面的赤峰市农业气候年景评估标准,为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奠定基础。基于气候年景相关标准,采用1991 — 2020年赤峰市14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地面最低气温以及相对湿润度指数(MI)等数据,从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两方面构建适用于赤峰市农业生产的气候年景指数计算方法,结合赤峰地区气候特点选取主要气象灾害,对赤峰市农业气候年景进行客观定量评估,并使用产量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近年来气象要素年景变化不显著,而气象灾害年景呈向差的趋势;农业气候年景指数以0.78/10 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评估结果与农业产量的变化大致相符,基本符合率(相差2级以下)达到86.67%,能够一定程度上定性反映农业年景的好坏,说明研究结果能够为赤峰市气象部门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客观、定量化的年景指标,同时也适用于农业部门的气候年景评估工作。
    2025,4(8):756-761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2
    摘要:
    通过探究腐殖酸对丹参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最佳施用量,为丹参的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不施用腐殖酸为对照,设置了4个腐殖酸浓度(稀释50、100、200、400倍),通过盆栽实验系统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丹参生长指标、养分吸收和根际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用腐殖酸相比,腐殖酸稀释200倍处理的丹参地上、地下生物量较高,分别提高了48.43%和43.02%;丹参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高,分别提高了244.78%、13.58%、408.55%;丹参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分别提高了44.37%和51.90%。腐殖酸稀释400倍处理丹参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最高,提高了547.32%。腐殖酸稀释200倍、400倍处理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64.98%、166.16%,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57.61%、65.43%;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89.13%、57.58%;根际土壤的全磷分别降低了14.62%、25.24%,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9.91%、15.20%。综上所述,200倍腐殖酸稀释液可通过“碳输入-酶激活-养分转化”级联效应促进丹参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最佳效果,实现了土壤肥力提升和植物养分高效利用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2025,4(8):762-767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3
    摘要:
    为明确生物农药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增产效果,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武夷菌素、氨基寡糖素2种生物农药的混合配施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吡唑醚菌酯单剂处理相比,吡唑醚菌酯与2种生物农药的混合配施处理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不仅对小麦条锈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同时显著提升了小麦千粒重及产量。其中,吡唑醚菌酯与氨基寡糖素按质量比5 ∶ 5(有效成分用量)混配时,其防控增产效果最佳,在温室盆栽试验中,防治效果达96.15%;在田间药效试验中,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03%、85.23%,同时显著提升了小麦的产量,产量增幅79.22%。表明氨基寡糖素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可显著降低吡唑醚菌酯的使用量,提高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同时显著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2025,4(8):768-774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4
    摘要:
    为了解决过磷酸钙、硫酸镁等尾矿废弃物堆积的问题,合理提升畜禽粪污堆肥的固碳减排潜力和有机肥品质,降低堆肥添加剂成本,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羊粪和小麦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为期50 d的堆肥试验,探究了过磷酸钙和硫酸镁对羊粪条垛式堆肥腐熟进程及氨气、硫化氢释放量的影响,监测了堆肥堆体温度、pH、含水率、种子发芽指数(GI)和碳氮比(C/N)等关键参数以及堆肥的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气体释放速率。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过磷酸钙能够加快羊粪堆体升温速度,延长高温持续时间,降低堆体pH、含水率、C/N,并提高种子发芽指数,使堆肥腐熟度明显提高。同时,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过磷酸钙,有效减少了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平均释放速率分别降低了20.84%、18.24%,显著改善了氮素保持与气态污染控制效果。综上认为,羊粪堆肥时,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过磷酸钙,可促进堆肥物料的分解转化,加快腐熟速度,降低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
    2025,4(8):775-778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5
    摘要:
    为突破陇东黄土丘陵区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水热资源优势,提高农田产能,经过连续3 a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茬生产体系周年产量突破“吨粮”。从整地施肥、起垄覆膜、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总结了早熟马铃薯-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以期为陇东黄土丘陵区及同类型地区周年高产栽培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4(8):779-784 , DOI: 10.3969/j.issn.2097-2172.2025.08.016
    摘要:
    小黑麦是经小麦和黑麦人工杂交、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新物种,生物量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兼具粮食和饲料的双重价值。为了科学评估小黑麦的适应性、高产特性和饲料利用价值,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并结合多年小黑麦选育和生产经验,从物候期、形态特征、生育动态、抗逆性、病虫害、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方面制定了小黑麦田间科学试验记载项目,同时规定了小黑麦产量及饲用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本标准适用于小黑麦品种(系)选育、引种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推广等田间性状调查鉴定及饲草品质分析各环节。
版权信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